“8.11汇改”迎来两周年纪念日,人民币汇率走势告别单边贬值,双向波动成为新特征。同时,人民币中间价定价形成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寻汇智库为您深度解析。
两年六调 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的“变迁”
“8.11汇改”以来,中国监管层在两年时间内,对中间价定价机制作出了四轮调整,最终形成“前一交易日收盘汇率+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+逆周期因子”的定价机制,对稳定人民币汇率波动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第一次调整2015年8月11日:参考收盘汇率
“8.11汇改”当日,中国央行调整中间价形成机制,要求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,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收盘汇率,综合考量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,再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。
第二次调整2015年12月11日:公布人民币汇率指数
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人民币汇率指数,并公布了CFTES货币篮子,即:美元、欧元、日元在篮子货币中的权重分别为26.4%、21.39%和14.6%;港币、英镑和澳元分别为 6.5%、3.8%和6.2%。
外汇交易中心强调要加大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力度,以更好地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。由此初步形成“收盘汇率+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”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。
第三次调整2016年2月:明确篮子货币变化
中国央行与14家报价商深入、充分沟通的基础上,进一步明确了“上日收盘价+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”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定价机制。
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将做市商报价作为计算样本,去掉最高和最低的部分报价后,经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,于9时15分对外发布。
第四次调整 2016年12月29日:调整货币篮子规则
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告称,将调整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货币篮子规则,新增11种2016年挂牌人民币对外汇交易币种。调整后,篮子内美元权重由26%下降到22%。
新增篮子货币包括南非兰特、韩元、阿联酋迪拉姆、沙特里亚尔、匈牙利福林、波兰兹罗提、丹麦克朗、瑞典克朗、挪威克朗、土耳其里拉、墨西哥比索。
第五次调整2017年2月:缩减一篮子货币汇率计算时段
2017年2月,央行再度出手,对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定价机制进行微调,缩减一篮子货币汇率计算时段,从原来的24小时改为15小时,即从下午4:30开始计算到早上7:30。
第六次调整2017年5月26日:加入逆周期因子
央行在中间价定价机制中加入逆周期因子,指的是汇率运动出现过度偏离合理均衡水平时,应进行适当的调节,使汇率回到合理区间。
人民币告别单边贬值 双向波动成为新常态
迎来“8.11汇改”两周年之际,人民币汇率走势特征已经从“单边震荡贬值”转为“双向波动加剧”。
我们将“8.11汇改”后人民币走势分为三大阶段:
第一阶段2015年8月- 2016年11月:人民币单边震荡贬值
8.11汇改当日,央行下调中间价1000点,人民币一次性贬值2%。这也标志这人民币开启震荡贬值走势。
之后,受到美元大幅升值和市场预期人民币贬值等因素的影响,人民币兑美元持续下跌,汇价从汇改前的6.12附近跌至最低6.96,跌幅累计达到约13%。
第二阶段2016年12月 - 2017年5月:人民币双向波动加剧
进入2017以后,随着市场基本面改变,人民币走势发生显著变化,单边贬值趋势退去,双向波动成为新常态。
一方面,特朗普上台后其政策迟迟无法兑现,美联储加息利好出尽,美元大幅回落;另一方面,中国资本外流压力缓解,国内经济数据向好,市场预期趋于乐观,缓解人民币下跌压力。
2017年上半年。人民币兑美元在6.80-6.92区间内横盘,贬值预期持续减弱,双向波动幅度明显增加。
第三阶段2016年5月至今:人民币震荡回升
2017年5月以来, 美元指数出现加速下跌,同时人民币中间价持续上调,叠加宏观经济数据企稳,合力推动人民币开启一波上涨走势。
5月至今,人民币连续4个月上涨,累计涨幅逾3%。伴随人民币持续回升,市场对人民币预期进一步趋于乐观,机构全线上调对人民币展望,8.11汇改以来的单边贬值预期已经扭转。
人民币年内展望 稳中有升可期
寻汇智库认为,从内部和外部基本面看,人民币汇率年内预期仍较为乐观,稳中有升有望成为下一阶段的主基调,年内在岸人民币有望守住6.92关口。
从内部环境看,中国宏观经济数据表现稳固,资本外流压力持续缓解,企业购汇热情降温而结汇需求上升,这些都有利于人民币走强。
从外部环境看,美元结束牛市已成为市场主流预期,美元指数大幅下跌后反弹力度仍有限,弱势美元将从侧面支撑人民币。